變本加厲
成語名字:變本加厲
成語發(fā)音:biàn běn jiā lì
成語解釋:本:本來;原先;加:更加;厲:厲害;猛烈。原指比原來的情況更加發(fā)展?,F也形容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。
成語出處:南朝 梁 蕭統(tǒng)《序》:“蓋踵其事而增華,變其本而加厲,物既有之,文亦宜然?!?/p>
成語繁體:變本加厲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貶義成語
成語用法:復雜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貶義,用于壞行為、壞事情
成語結構:復雜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正音:本,不能讀作“mù”。
近義詞: 肆無忌憚、有加無己
反義詞: 微不足道、 大題小作
成語例句:斷句取義是在一句兩句里拉出一個兩個字來發(fā)揮,比起斷章取義,真是變本加厲了。(朱自清《經典常談 詩經第四》)
變本加厲的成語接龍
風云突變 -> 變本加厲 -> 厲世摩鈍
變本加厲的成語故事
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(tǒng)編撰我國最早的文學總集《文選》,收錄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學作品,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修課本。他認為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與升華,猶如冰是水凝成,但它又變本加厲,比水冷得多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