勞勞亭
唐代 - 李白
天下傷心處,勞勞送客亭。
春風知別苦,不遣柳條青。
勞勞亭詩詞賞析
【注釋】:
[1]知:理解。
[2]遣:動詞,使,令。
勞勞亭,三國吳時建,故址在今南京市區(qū)南,是古時送別之所。李白寫這首絕句時,春風初到,柳條未青,應當是早春時節(jié)。不過,詩人要寫的并非這座古亭的春光,只是因地起意,借景抒情,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。
詩的前兩句“天下傷心處,勞勞送客亭”,以極其洗煉的筆墨,高度概括的手法,破題而入,直點題旨。就句意而言,這兩句就是屈原《九歌·少司命》所說的“悲莫悲兮生別離”和江淹《別賦》所說的“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”。但詩人既以亭為題,就超越一步,透過一層,不說天下傷心事是離別,只說天下傷心處是離亭。這樣直中見曲,越過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,越過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客之亭,立言就更高妙,運思就更超脫,而讀者自會因地及事,由亭及人。
不過,這首詩的得力之處,還不是上面這兩句,而是它的后兩句。在上兩句詩里,詩人為了有力地展示主題,極言離別之苦,已經(jīng)把詩意推到了高峰,似乎再沒有什么話好講,沒有進一步盤旋的余地了。如果后兩句只就上兩句平鋪直敘地加以引伸,全詩將纖弱無力,索然寡味。而詩人才思所至,就亭外柳條未青之景,陡然轉(zhuǎn)過筆鋒,以“春風知別苦,不遣柳條青”這樣兩句,另翻新意,振起全篇。
這一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,出自詩人的豐富聯(lián)想?!段男牡颀垺の锷氛f:“詩人感物,聯(lián)類不窮?!痹娝纪桥c聯(lián)想俱來的。詩人在構(gòu)思時要善于由甲及乙,由乙及丙。聯(lián)類越廣,轉(zhuǎn)折和層次越多,詩篇就越有深度,也越耐人尋味。古時有折柳送別的習俗,所以一些詩人寫離別時常想到楊柳,在楊柳上做文章。例如王之渙的《送別》:“楊柳東風樹,青青夾御河;近來攀折苦,應為別離多”,就是從楊柳生意,構(gòu)思也很深曲;但就詩人的聯(lián)想而言,只不過把送別與楊柳這兩件本來有聯(lián)系的事物聯(lián)在了一起,而在詩中雖然說到楊柳是“東風樹”,卻沒有把送別一事與東風相聯(lián)。李白的這兩句詩卻不僅因送別想到折柳,更因楊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風吹拂,從而把離別與春風這兩件本來毫不相干的事物聯(lián)在一起了。如果說王詩的聯(lián)想還是直接的,那么,李詩的聯(lián)想則是間接的,其聯(lián)想之翼就飛得更遠了。
應當說,古詩中,從送別寫到折柳,再從楊柳寫到春風的詩,并非絕無僅有。楊巨源的《折楊柳》:“水邊楊柳曲塵絲,立馬煩君折一枝;憔有春風最相惜,殷勤更向手中吹”,寫得也具見巧思,但與李白的這兩句詩相比,顯得巧而不奇,而李白則是把聯(lián)想與奇想結(jié)合為一的。詩人因送別時柳條未青、無枝可折而生奇想,想到這是春風故意不吹到柳條,故意不讓它發(fā)青,而春風之所以不讓柳條發(fā)青,是因為深知離別之苦,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。從詩人的構(gòu)思說,這是聯(lián)想兼奇想;而如果從藝術(shù)手法來說,這是托物言情,移情于景,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春風寫得有知有情,使它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、傷別之心,從而化物為我,使它成了詩人的感情化身。李锳在《詩法易簡錄》中贊美這兩句詩“奇警無倫”,指出其“妙在‘知’字、‘不遣’字”,正是一語中的的評論。
與李白的這首詩異曲同工、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隱的《離亭賦得折楊柳》詩的第一首:“暫憑樽酒送無憀,莫損愁眉與細腰。人世死前惟有別,春風爭擬惜長條?!睂φ罩拢瑑稍姸家噪x亭為題,都是從離別想到楊柳,從楊柳想到春風,也都把春風寫得深知離別之苦,對人間的離別滿懷同情。但兩詩的出發(fā)點相同,而結(jié)論卻完全相反:李白設(shè)想春風因不愿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,而不讓柳條發(fā)青;李商隱卻設(shè)想春風為了讓人們在臨別之時從折柳相贈中表達一片情意,得到一點慰藉,而不惜柳條被人攀折。這說明,同一題材,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構(gòu)思,不同的寫法。詩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飛翔的,而想象的天地又是無限廣闊的。
(陳邦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