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疑不決
成語名字:狐疑不決
成語發(fā)音:hú yí bù jué
成語解釋:狐疑:狐性多疑;猶豫;決:決斷。像狐貍那樣多疑慮而拿不定主意。比喻同事猶猶豫豫;拿不定主意。
成語出處:南朝 宋 班固《后漢書 劉表傳》:“表狐疑不斷,乃遣嵩詣操,觀望虛實?!?/p>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貶義成語
成語用法:補充式;作謂語;含貶義
成語結(jié)構(gòu):補充式成語
產(chǎn)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正音:狐,不能讀作“ɡū”。
近義詞: 猶豫不決、憂柔寡斷
反義詞: 當機立斷
成語例句:縣官聽說,也自狐疑不決起來,暗想道:這事倒是我認錯了?(明 東魯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三回)
狐疑不決的成語接龍
兩腳野狐 -> 狐疑不決 -> 決一死戰(zhàn)
狐疑不決的成語故事
黃河的孟津、河津兩處渡口河面較窄,冬天河水結(jié)成冰,車馬可以從冰上渡過。剛結(jié)冰時人們不敢過渡,古人想出讓狐貍先行通過的辦法,因為狐貍多疑,邊走邊聽冰下的水聲,遇到狐疑不決時必須提防能否通過,狐貍能過就可以放心通行了。